午时属于什么五行属什么?
午时,也称为日中、日午。为阳历中午11时至下午1时。在五行之中,午属火,且是阳气最盛的时段之一。 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划分正好等于两个小时,每个小时分为上、中、下三个时段,分别称为上时辰、中时辰和下时辰。其中,午时的“上辰时”为11时至13时,此时阴阳相交,万物勃发; “中辰时”为13时至15时; “下辰时”为15时至17时。
一、寅时(3点至5点)
二、卯时(5点至7点) 三、辰时(7点至9点) 四、巳时(9点至11点) 五、午时(11点至13点)
六、未时(13点至15点) 七、申时(15点至17点) 八、酉时(17点至19点) 九、戌时(19点至21点) 十、亥时(21点至23点)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医的五脏、五体、五华、五方、五色,与五季、五气、五味等相配属,称为五行归类。由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递相更代来理解人的生理活动,因此也成为后世阐释中医理论的重要思维工具。五行学说始于西汉京房。五行学说对我国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推动作用。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它既指世界万物的五个基本构成元素,也可以指五种运动变化状态。所谓“五材”、“五常”,都是指的某类具体事物。它是对各种具体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得出的“质”,是构成世界的一般物质元素,或构成不同质的事物内部都具有的五种机制。
关于五行的涵义,历代的典籍中有以下说法:《尚书·洪范》说: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形态为“五材”,它们的生成称为“五行”;《尚书·禹贡》说:土地有“五材”;《左传·襄公》说:谷物有五种种类,就是“五行”;《素问》说:人的五脏为“五行”等等。古人以“行”为“道”、“为径”、“为运行”,即它们的运动变化有一定规律和趋势。《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说它们的特点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的本性向下流动,滋润万物,其味为咸;火的本性向上,其味苦;木有曲直的性能,其味酸;金能变革,其味辛;土能播种庄稼,其味甘。上述理解,属于“五材”、“五常”说法。后来,古人又发现宇宙间有许多事物,都与“五”相应,而且某些事物之间,在性能、特征方面又有相似、相关之点,于是便将这些归于五行,故《尚书大传》说:“万物之生,皆禀阴阳五行之气”。
午时相当于现在中午的十一点至一点钟,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这段时间为十二时辰中阳气极盛的时辰。而中午时人体内阳气也应达到极盛,因此,人体内经脉气血流注通畅,人体的脏腑得到充足气血的濡养,其生理功能也达到旺盛,所以这时人体内的自我防御系统功能较强,各种邪气很难在人体内兴风作浪,故正气自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