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加息的影响吗?
先说观点,不认为央行加息会对当前的A股造成剧烈影响。原因如下: 1.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央行加息通常是在经济过热,通胀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目前的通货膨胀并不高(CPI连续下降),GDP增幅也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出现下滑,因此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相反,为了应对通缩,可能还会适当降息。
2.国际资本流动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向好、盈利增长预期提升的情况下,利率上升的幅度会比较大;反之则是降息。当前中国的GDP增长出现了波动下行的趋势,工业生产增速也出现回落,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降息的概率更大一些。美日等国的负利率环境也是国际资本流向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市场本身有一定的修复需求。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处在历史较低的位置,资产泡沫的问题并不明显。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对于国内价值型资产来说是个不错的利好。外资流入的意愿也会继续增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A股处于一个相对较强的基础面上。
4.资金面的供给是比较充足的。一方面,央妈最近不断开展MLF和OMO操作,补充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企业融资的难度也在降低,非银部门的存款准备金的率下调,银行的负债成本也有望下降,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能力有所加强。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资金供给是倾向于充裕的,加息的必要条件并不具备。 当然,如果汇率跌破7元的心理关口,不排除有紧急降息的可能。
中国没有加息,还是维持较低利率,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有利于经济恢复。从实际利率水平来看,我们1.5%的存款基准利率,银行的法定准备金13%左右,如果考虑法定准备金成本的影响,我得到的实际利率略低于美国。如果我们把影响存贷款利率的市场流动性因素加进去考虑,中美双方的实际利率也大体相当。
中国当前的汇率机制也有很强的稳定器作用,在应对疫情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过程中,我们没有采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这样的政策,我们更多是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优化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结构来实现银根放松和货币供应的增加。这样的结构还有几个好处:一是没有采取低利率政策,就避免掌握在普通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出现大量的贬值;二是不会形成房价和大宗商品的快速上涨,进而可以避免社会财富的过度分化;三是没有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就不存在央行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补贴的问题,减少了迟滞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风险。
其次,我国汇率制度安排有利于形成国际收支的内在平衡机制,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这次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人们开始反思过度全球化的风险,重新思考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实际上,我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变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身就具有形成国际收支内在平衡机制的功能和优势。
在这一机制下,汇率既充分反映了市场供求变化,又防止了偏离经济基本面的汇率大幅波动,促进国际收支调整,从而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内外均衡和稳定。这种内在平衡机制的有效作用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复苏快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此次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我国经济复苏明显好于其他国家(比如欧美日)的重要原因。
最后,近年来,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使用已经得到政策的全面支持,实现了本外币政策的一致性。在资本项下,人民币债券市场开放程度已达可观水平,下一步开放的方向,一是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二是股票市场的对外开放,三是油气贸易和其他大宗商品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